5月16日,在我国的驻美大使馆,国家文物局顺利地接收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归还的子弹库帛书,其中包括第二卷的“五行令”以及第三卷的“攻守占”。
子弹库帛书乃已知战国时期唯一的帛书文献,亦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帛书,亦为首个具有典籍意义的古书。它对于我国古文字、古文献的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价值之高,无可替代。此批珍贵的国家瑰宝,历经79年的海外流失,终于在5月16日得以重返故土。
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婚丧嫁娶
这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各项交接手续完成之后,国家文物局正式接管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归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以及第三卷“攻守占”。这些历经79年流落海外的国宝,即将踏上回归祖国的旅程。同时,我们也首次通过镜头,全方位地捕捉到了它们的真实面貌。
经过李零教授在北京大学45年的深入研究,如今我们已确切知晓,国宝级文物子弹库帛书共分为三部,分别是“四时令”、“五行令”和“攻守占”三卷。其中,“四时令”卷相对保存较为完整,而“五行令”和“攻守占”两卷则由大小不一的残片组成。
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指出,迄今为止,帛书的集中发现仅有两次,分别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子弹库出土的帛书。其中,马王堆帛书年代较晚,属于西汉时期的作品。而子弹库帛书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唯一的战国时期帛书,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这些帛书的内容均与中国古代的术数密切相关,构成了术数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知唯一战国帛书 承载中国悠久思想文化
本次推出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月名图”,二是位于“月名图”下方的文字。这些墨书文字字体较小,并位于红色栏格之中,内容主要围绕五行来阐述四季十二个月的吉凶。据李零教授介绍,我国古代的五行时令将一年的三百六十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七十二天,并依据五行划分出三十个节气。五行令与四时令曾并行于先秦两汉,此后逐渐被遗忘。
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表示,这个子弹库的帛书在两种季节的记录中均有出现,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尽管子弹库帛书的第二卷只是残存的部分,但它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次发布的子弹库帛书第三卷“攻守占”亦为残篇,其上墨书字体虽模糊可见,却较前两卷略显粗犷,文字依次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顺时针环绕于丝绸的四边。卷面上点缀着若干标注干支的红色折角,内容主要涉及战争军事领域中的攻城、守城策略以及适宜的日辰选择。例如,在东方篇章中记载,若见流星划破夜空,务必进城,进城的路线应选择从东面进入,进城后需居于城中央,以便应对四周的诸侯;而在南方篇章中,则详细描述了守城的日子,从乙酉至己卯。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指出,在我国古代,选择术极为重要,尤其在兵家领域,这种技术类似于军事手段,古时被称为兵阴阳家。帛书第三卷正是这一领域的著作。从国家大事到婚丧嫁娶,乃至各种行为,皆可纳入选择术的范畴,它几乎是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
未归还的子弹库帛书首卷“四时令”保存较为完好,其内容被精心书写于一块长47厘米、宽38.7厘米的丝绸之上。该卷分为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错落有致,相互交错,采用环状书写和阅读方式。李零教授指出,这种独特的布局方式充分展现了阴阳相生、四季更迭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在内容方面,甲篇主要阐述了岁月的变迁;乙篇则描述了四季的更迭,其开头以“曰故”二字,即“自古以来”为引,探讨了寒热之气如何决定阴阳,以及伏羲和女娲所生的四子分别掌管四季的传说,还有宇宙毁灭与重建之后,祝融和共工重新确立春夏秋冬四季秩序的神话故事。而外围的丙篇,则专注于每个月份适宜与禁忌的事项,并绘制了十二个月份的神祇图像,以及位于四角的撑天神木和与之紧密排列的文字。
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指出,西方世界有一部著名的古籍,即死海文书,这部文献在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宗教信仰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若进行年代对比,我们发现死海文书比子弹库帛书晚出约一百多年。子弹库的帛书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其价值丝毫不逊色于西方世界对死海文书的重视程度。它与中国知识体系紧密相连,对于国人了解宇宙、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构成了极为关键的历史文献。
朱晔,国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副主任表示,这件文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件文物像子弹库帛书那样,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对它的研究始终保持着持久的热情和活力。
长沙市的湖南设计勘察院宿舍旧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是长沙子弹库的所在地。1942年,子弹库的帛书便是在这一片区域内的一个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被盗挖出土。经过长期的研究,李零教授提出,这些子弹库帛书原本是放在竹制盒子中,与盒子一同被埋葬于地下。在被盗挖出土后,这些帛书和竹制盒子的残片历经多次转手,最终在1946年流失到了美国。
1973年,楚墓的考古工作重新启动,随之出土的还有极其宝贵的“人物御龙帛画”。这幅帛画作为战国时期仅存的两幅帛画之一,从另一侧面进一步印证了子弹库帛书的无可比拟价值。
海外流失之后,唯有商承祚的后裔捐献的一块古帛书碎片存留于我国,并于1997年纳入湖南博物院的收藏之中。它与“人物御龙帛画”一同被安置在库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期盼着与那些散失的碎片重逢,实现完整的团圆。
几经辗转
流失海外79载
CopyrightC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芜湖人才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承担因使用信息、外部链接或服务中断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ysznh@foxmail.com 鄂ICP备2025097818号-15
地址: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