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悄然走入现实。
6月10日,在位于中国西部的国际博览城1号馆内,一位参观者正通过空中操作,对悬浮于空中的心脏模型进行旋转与放大。这项技术,名为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由四川的盛邦润达公司研发。
在它的附近,一只名叫“哮天”的黑色小型机器犬正敏捷地跳跃和转身,引来了众多目光。这款智能机器不仅能够与人进行交流,而且计划进军国际市场……
6月10日至12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举办期间,一场集中展示前沿科技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成果展将盛大开幕。川渝地区的特色元素成为了展区的焦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成都本土研发的空中成像技术、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以及自主智能设备等硬核科技成果。同时,还有来自国际联合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和交叉应用展示。本次展会将成都的科技创新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科创成果,让人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活动现场
走进未来世界:
从心脏悬浮成像到纳米孔基因测序
一走进成都馆,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设备便格外引人注目。
四川盛邦润达科技员工唐文洁在演示中展示:操作界面悬浮于空中,用户只需轻触空中心脏模型,便可轻松旋转、放大,查看人体组织结构或观看科普视频,体验如同在云端触摸一般直观便捷。
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单手操控心脏模型的旋转,还支持双手同时进行放大操作。成像过程无需借助传统的屏幕或投影设备,直接在空中呈现。唐文洁在演示的同时进行说明,该技术基于手势感应,无需依赖任何屏幕媒介,在空中操作时具备防静电、防指纹和防交叉感染的功能,尤其适用于医疗、博物馆以及智慧家居等场景。
另一款设备名为“空中提词器”,用户可事先上传演讲稿,该设备能在空中展示游动的文字,并且能够根据演讲者的速度自动调整滚动速度。唐文洁透露,四川省骨科医院已经将这一系统应用于挂号环节。
在相邻的展位上,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一台纳米孔基因测序仪,这台设备显得格外宁静。该公司的品牌公关部副总经理杨迁在介绍时说:“QPursue-6k是我们公司研发并推出的国内首台中通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这一成果成功突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
现场展示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
纳米孔测序技术相比短片段测序,其显著特点是读长更长,能够实时提供输出结果,且设备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这在病原体检测、罕见病的诊断以及公共卫生防疫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杨迁指出,我们成功推出了QNome和QPursue两大平台,并拥有超过300家的服务机构。齐碳科技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不断深入,到2024年,其设备已成功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此外,我们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沙特、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东、中亚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重庆展区,引人注目的“哮天”机器狗呈现了别样的乐趣。来自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的员工周桥向我们介绍,这款产品是由科创基地培育的恒之未来(重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所研发,目前正准备步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与市面上主要针对企业客户的机器狗不同,此次展出的机器狗体积更小,动作更为敏捷,是一款专为家庭设计的、具有高动态性能的AI仿生智能机器人。
“哮天”机器狗
周桥强调,“‘哮天’作为恒之公司即将面世的第一个机器人新品种,未来公司还将陆续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形态,这些产品有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科技消费市场的新宠。”
科研合作再升级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亮相
成都近年来积极布局,设立了三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其中包括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联合实验室,以及电子科技大学与古巴神经科学中心共同建设的联合实验室。在活动现场,多个这样的联合实验室集中展示。
在成都展馆内,位于中国与古巴神经技术及脑机接口“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展区前,实验室的研究助理Sambhu Pandit正在展台向观众展示他带来的展品。尽管现场并无耀眼的光彩,但因其公开的研究项目以及卓越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来自高校的教授和科研人员纷纷驻足观看。
这是属于我们实验室的婴幼儿听觉检测设备,它能够对新生儿的听力以及视觉发育状况进行早期评估,并且能够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听力障碍问题。Sambhu Pandit表示,该实验室专注于脑机接口以及神经疾病的研究领域,已有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非洲等地的学者参与到交流与合作的行列中。我们不仅期望能共同开展研究,而且期望能够拓展我们的合作网络,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家的参与。
Sambhu Pandit
在四川展区,中国与新西兰合作建立的“一带一路”猕猴桃联合实验室那抹清新绿意,吸引了众多目光。站在展板前的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猕猴桃资源评价与品种选育岗位专家王丽华,轻声细语地讲述着关于百年猕猴桃育种的传奇故事。
在1904年的那个年份,一粒猕猴桃的种子历经长途跋涉,从我国宜昌启航,跨越大洋抵达新西兰,从而开启了“奇异果”的传奇故事。时至今日,我们双方携手借助科技的力量,共同促进了猕猴桃产业的繁荣发展。她一边指着展台上的各种果品,一边向周围的人介绍着猕猴桃酒的相关情况。2014年,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携手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共同创立了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以此为基石,2020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专门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
王丽华
展区内展示了众多新品果实的详细标签信息,包括红阳、西南大果型等超过10个自育品种。这些品种已在全国15个省市广泛推广,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0%和四川省的70%以上。王丽华强调:“我们拥有1700余份种质材料组成的基因宝库,特别是红肉猕猴桃基因组全图的绘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产业的品质和风味。”
王丽华着重指出科研机制的创新之处,她提出实施“双主任制”和设立年度学术交流周,两国间每年互派的研究人员超过20人次,并且通过联合举办培训班,构建农业人员培训的交流平台,以此推动技术输出,助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展台周边陈列着猕猴桃酒品鉴样品、详尽的介绍手册以及展示合作国家的图表,全方位展示了从实验研究到市场推广的整个过程。“我们正以系统化的方式将项目付诸实践,将产自中国的红心猕猴桃,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广至全球,同时通过合作模式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王丽华这样阐述。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