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该倡议源自我国,并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各国代表达成共识,一致同意设立此日。此举充分展现了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社会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认可,同时也反映了在全球百年大变局中,各国人民普遍的心声与追求。
在这个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之上,分布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超过80亿的人口。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国情状况,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共同滋养了丰富多彩的文明。那么,如何让这些不同的文明和谐共处呢?国家领导人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文明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正是因为其多样性;而通过交流,我们能够相互学习,进而实现共同发展。”
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交流对话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担任地方职务期间,便致力于促进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福建之地,见证了福州与美利坚塔科马携手成为友好城市;浙江之境,致力于指导该省迈出国门,举办文化活动,让中国美学与法国浪漫相遇;上海之畔,关注并推进世界博览会筹备事宜……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代表团审议过程中,国家领导人忆及往昔:“昔日我在浙江任职期间,曾积极促进杭州与意大利维罗纳这两座被誉为‘爱情之都’的城市间的友好往来。杭州以梁祝、白蛇传的故事著称,而维罗纳则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说闻名。”
翻山越岭,跨越千山万水,各个文明中的爱情传奇,共同演绎着人类共有的温馨情感。这两座城市间的交流佳话,更是不同文明间平等相待、彼此欣赏、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领导人无论是在举办主场外交活动,还是出国进行访问,都不断向全球阐释我国的文明理念;无论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还是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国际场合,他们都发表了一系列富有深度的观点和论述。
文明虽色彩斑斓,却无贵贱之分;“交流与相互学习”是文明保持活力的关键;“人类历史”亦不会因单一文明或制度而告终。
我曾游历全球众多角落,其中最令我着迷的便是探索五大洲的多元文明。我渴望洞察这些文明的独特性、差异性,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如何看待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我国领导人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主传播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并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他们推崇文明间的平等、相互学习、对话交流以及包容共存的理念。念兹在兹,身体力行。
在埃及的卢克索神庙,与塞西总统共同追溯中埃两国文明交流的历史悠久;在法国尼斯的海燕别墅,与马克龙总统深入讨论中国古代的圣贤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精髓;在希腊雅典的卫城博物馆,与现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共同探讨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民本理念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相似之处……中国元首的一系列充满韵味的“文化外交”活动,使世界领略到了“和谐共存、各美其美”的宽广胸怀,感受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情谊。
当前,多重危机交织叠加,世界步入了动荡变革的新时期,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强烈冲击,我们迫切需要以宽广的人文关怀审视人类的未来,以包容的心态跨越分歧与冲突,以和谐共生的理念汇聚发展的力量。文明的价值日益凸显,文明间的交流变得尤为关键,而文明的对话恰逢其时。
将文明互鉴伙伴行动置于中非“十大伙伴行动”的领先位置,进而推动“儒伊文明对话”的开展、宣布举办中拉文明对话大会、探讨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这些由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正逐步转化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与互鉴、共同进步的具体实践。
面对共同的挑战,我们迈向光明的未来,这既要求我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同样也迫切需要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学习,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关键动力。我国领导人怀揣着对人类未来和命运深切关怀的广阔胸怀以及对文明深邃的理解,在人类面临抉择的重要关头,向全球发出了“让文明的指引照亮人类前行道路”的真诚号召。
自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以来,我们迎来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借鉴新契机,这将助力和平之火代代延续,发展动力持续涌动,文明之光璀璨夺目,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未来。
策划:张晓松
主编:朱基钗、杨依军
主笔:刘杨、黄玥
视觉:张惠慧、高松龄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