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实习生 苏雅兰
武汉之地,黄鹤楼与龟蛇二山、长江大桥并立,共同勾勒出城市最为显著的风貌。得益于严格推行的视廊和景观保护措施,黄鹤楼周围40年来未曾新建高楼,从而保证了长江两岸、蛇山内外各方位均可俯瞰这座名楼。
“四面可赏”的独特景观布局吸引了众多网红纷纷前来打卡。近期,湖北日报的全媒体记者亲自体验后表示,仅需3个小时就能高效地串联起十大热门打卡点。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打卡点正产生着显著的“同框效应”,显著提升了多个文旅街巷的人气和商业收益,成功将黄鹤楼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动力。
黄鹤楼“四面可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记者亲测:3小时可跑遍十大经典打卡机位
6月6日,上午8时30分整,记者从地铁5号线彭刘杨站的B2出口启程,开始了他的快速打卡行程。
首站设于黄鹤楼南侧的人行道,距黄鹤楼正南方向仅270米,能够清晰地捕捉到楼上的“南维高拱”匾额。在旁边的西厂口社区,有一片宽阔的草坪,其中一栋民房的侧墙上涂有粉色的笑脸图案,与草坪上“我爱武汉”的装置艺术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第二拍摄点。
黄鹤楼南路西厂口社区机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沿着黄鹤楼南路向北行走约5分钟,便可到达长江大桥引桥,通过桥下的通道穿过,即可抵达黄鹤楼公园西门。引桥上设有四个拍摄点位:位于司门口天桥上方、原值守岗亭附近、斗级营上方以及桥头堡内部,步行往返大约需要40分钟,即可完成拍摄任务。
长江大桥引桥的司门口天桥上,记者成熔兴正在拍摄。(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熔兴摄影)
从司门口的天桥引桥进入民主路,沿着北行路径穿过户部巷,便能到达斗级营街区,进而抵达第七机位所在的“玉笛黄鹤”壁画楼顶。在此,游客可以捕捉到黄鹤楼与山下的民居、塔吊共同入镜的景象,实现古今建筑在同一画面中的完美融合。
离开斗级营,沿着南行方向行走大约一公里,便抵达了黄鹤楼地铁的司门口站,从C出口出来,便能找到那知名的红色围墙拍照圣地(第八拍摄点),这里大约有2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自拍和商业拍摄区域,同时有城管和安保人员在此维持秩序。不远处,得胜桥的20号位置,你可以在狭窄的民居小巷中捕捉到烟火与楼影的交融(第九拍摄点)。
记者乘坐出租车行驶了2.7公里的路程(耗时约6分钟),最终抵达了昙华林山顶的城墙市集。该地位于钟楼东南方向约1.2公里的位置,那里著名的金顶建筑与城市的天际线相互映衬,成为游客们口中的“最具诗意的摄影角度”。至此,记者已经完成了十大景点的拍摄任务,整个拍摄过程总共花费了3个小时。
周边不建高楼 让黄鹤楼“四面可赏”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自1985年黄鹤楼重建并对外开放以来,该市已陆续实施了七次视线保护与景观控制规划,并明确了“三镇望楼”这一景观建设目标。
黄鹤楼周边的规划对高度进行了严格限制,从而保障了从汉口龙王庙公园、汉阳南岸嘴公园、大禹治水园、武昌紫阳湖公园以及鹦鹉洲大桥的汉阳桥头、桥中和武昌桥头等多个方位,游客均能远眺黄鹤楼,确保了这一地标性景观的格局得以持续保留。
现如今,社交媒体上黄鹤楼已成为众多摄影发烧友在武汉留影的首选景点。在小红书平台上,关于这类打卡地游览的攻略文章数量已超过万篇,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记者们不仅热衷于在10个标志性地点迅速完成打卡,而且还将目光投向了长江水面、龟山之巅、解放路旁的江汉环球影城五楼以及汉阳江滩的九鼎广场等多个热门打卡地。
“同框效应”带火多条文旅街巷
众多游客手持手机,争相捕捉黄鹤楼翘角飞檐的倩影,此时按下快门的声音,已不再仅仅是记录瞬间的简单动作,它更是助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司门口地铁站,据武汉地铁集团提供的数据,该站点每日客流量超过四万,高峰时段甚至高达21.55万人次。络绎不绝的游客涌入,将附近的青龙巷瞬间激活。这里已有二十多年的老字号——张记热干面,店主张宏胜忙得不亦乐乎,捞面不停:“以前中午就收摊,现在一直忙到深夜!”短短两三年间,青龙巷的商户数量从三十家迅速增长至两百多家,空气中弥漫着藕汤和竹筒茶的香气,日夜不息。
在地铁5号线司门口站黄鹤楼站点,记者成熔兴捕捉到了红墙下的机位景象。(湖北日报全媒摄影报道)
去年九月正式开业的斗级营街区,凭借“玉笛黄鹤”楼顶的独特视角,吸引了众多游客。据街区运营负责人透露,众多游客在游览黄鹤楼并品尝户部巷的美食之后,便会顺路来到此地。他们期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与商业创新于一体的悠闲街区,在这里,游客可以点上一杯咖啡,漫步于书店之间,放慢脚步,沉浸在充满汉文化的美景之中,放松身心。
运营数据充分证明了“一楼带旺一街”的现象:斗级营的游客数量在2024年国庆期间达到了15.69万人次,而在2025年春节期间这一数字飙升至25.86万人次,今年“五一”期间更是实现了翻倍的增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成熔兴拍摄的照片中,展示了位于斗级营的“玉笛黄鹤”楼顶的机位。
在昙华林的景区,游客们身着传统的汉服,攀登至山顶的城墙,与黄鹤楼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他们在这里可以感受非遗国风市集的热闹氛围,聆听城墙上的音乐会,欣赏令人震撼的灯光秀。昙华林公司负责人透露,得益于与黄鹤楼的客流互动,2024年昙华林文艺小镇的游客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在今年的“五一”假期,日均游客量接近7万人,峰值时甚至达到近10万人。如今,武昌古城的“黄鹤楼—昙华林”景观轴正逐渐显现出来。
昙华林山顶城墙机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武昌区有关负责人指出,该区域凭借“大黄鹤楼”与武昌古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文化底蕴,正致力于古城的改造与提升,旨在塑造武汉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构建一个既融合古今元素又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人文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