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购车比全款更便宜”的逆向操作模式正被按下暂停键。
近期,四川、河南开封、河南信阳等地的银行业商会,纷纷组织其会员企业签订针对汽车消费金融领域的自律协议,同时宣布暂停实施“高额利息及返利”“诱导客户提前还款”等不当金融行为。
所谓的“高息高返”模式,即银行提升车贷利率,同时向经销商支付高额的返点(大约占贷款总额的8%至14%),经销商随后将这部分返点转化为购车时的价格优惠,以此营造出“贷款购车更经济实惠”的假象。
然而,这种模式正经历着银行的重新塑造。从6月1日开始,众多银行开始实行“低息低返”或“低息零返”的策略,部分银行甚至将贷款返佣比例从15%下调至5%,同时年费率也相应降至3%。然而,由于返佣资金已无法完全弥补消费者的利息支出和车辆折扣,这一变动正在对经销商的吸引客户能力造成冲击。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及浙江等地的银行纷纷对提前还款政策进行了调整,包括将提前还款免违约金的期限延长、违约金比例的提升。例如,某些银行已将免违约金期限从原本的“贷款满两年”延长至“贷款满三年”,并且违约金的上限也大幅上升,最高可达10%。伴随银行风险控制力度的加强,消费者的“长期贷款短期还款”以节省成本的做法遭遇了阻碍。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秘书长崔东树在向时代财经透露时指出,目前银行间的利差正在不断缩小,这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此之前,一些银行曾采取所谓的“高息高返”策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减轻效益上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规避同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短期手段。此类行为容易带来双重风险,一方面,银行可能会在追求高收益的驱动下,对潜力行业进行盲目投资,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另一方面,过度的扩张或是经营效益的持续下滑可能会加剧。通过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行业不仅能抑制非理性的竞争,还能促使银行重返合规的经营道路。
多地宣布停止“高息高返”活动,涉及30万元车贷的“羊毛局”预计将画上句号,倒赚3200元的收益也将随之结束。
“高收益与高额回报”引发的“价格下调”现象,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以今年五月购置爱车的张先生(化名)为例,他所申请的30万元车贷(年利率为4.8%)在前两年的总利息大约为2.88万元。然而,经销商通过提供3.2万元的返佣补贴,使得张先生的实际购车成本反而比全款购车还要低出3200元。
在广东,一位资深的汽车销售经理李奇(化名)向时代财经透露,目前其店内约七成的顾客选择了贷款购车。然而,这种选择的真正益处在于“长贷短还”的策略,即需在两年后的第25个月全额结清尾款,并且不得产生任何违约金,方能真正享受到优惠。
李奇向时代财经阐述道,所谓的“高息高返”策略,实则是一场银行与客户关于时间价值的较量,银行押注客户在两年后仍愿意支付高额利息,而这场博弈的关键点在于那些选择提前还款的客户所占的比例。据业内人士推测,仅有大约30%的借款人能够在两年内还清贷款,而剩下的70%则不得不承受高额的利息负担。有些消费者被“贴息后车价更优惠”的推销手段所吸引,却未能注意到长期还款的实际成本。若未能按期结清,按揭实际总支出可能大幅高于全款购车成本。”
该银行匿名研究员对时代财经补充道,这种“高利率高回报”的商业模式往往会导致经销商团队产生道德风险。因为银行提供的返利在经销商的利润构成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一些经销商为了追求短期的佣金收入,甚至向偿债能力不足的客户推销车贷产品。在这种“快速获利”的冲动驱使下,经销商虽然能够迅速获得返利,但却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了银行体系。
这场涉及银行、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的金融活动,在经历了无序扩张的阶段之后,现在正受到监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纠正与引导。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金融业务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汽车贷款业务中的“高息高返”问题进行整改,并按照行业自律标准对现有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和清理。
政策指示已影响到地方各级。自5月份起,四川省以及河南省的开封市和信阳市等地的银行业协会,纷纷组织其会员单位共同签订有关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自律协议。总体而言,这些自律协议着重针对汽车消费金融领域中,通过高额返佣争夺市场份额、向消费者推荐高额佣金汽车金融产品、诱使消费者提前偿还贷款等违规销售手段。
消费者面临的车贷“羊毛党”时代可能即将画上句号。据时代财经近期调查,不少4S店的销售员在社交网络平台上透露,从6月1日开始,主流银行将不再实施“高利率高返点”的营销手段,而是转向采用“低利率低返点”或“低利率无返点”的新模式。
李奇供职的汽车销售企业近期接到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通告,指出从6月1日起,四川、河南、浙江等地的贷款终审通过的订单将不再适用之前的佣金返还政策。
某国的一家大型银行已经对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自6月1日开始,五年期汽车贷款的返佣比例从15%下调至5%,同时年费率也一并降至3%。张素向时代财经透露,银行削减了10%的返点,以往通过返佣可以为客户补贴3%至5%的购车成本,而现在返佣的金额甚至不足以支付客户两年的利息。这一变化表明,对于两年内能够还清贷款的消费者来说,购车成本将会上升。
政策变动对经销商吸引客户的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李奇向时代财经透露,先前众多客户因高额返佣而选择贷款,目前这部分业务恐将流失。面对这一冲击,一些经销商已开始与车企合作,推出“零息分期”服务,然而,他们需自行承担贴息成本,这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
二、银行围堵“长贷短还”,有银行违约金涨至10%
除了对“高息高返”现象实施叫停之外,银行机构也在积极遏制“长贷短还”的举动。近期,不少银行不声张地提升了还款的门槛,包括拉长提前还款的时限、增加违约金的比率等措施,消费者也能够明显感觉到政策的调控力度在加强。
广州市民王女士(化名)向时代财经透露,她在2023年7月份向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申请了购车贷款,根据贷款合同,她在两年后有权无需支付违约金的情况下提前还清贷款。然而,当她最近提出提前还款的申请时,却被告知需要等到10月份才能完成办理,需要排队等候。
此类情况并非孤立存在。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针对车贷提前还款的投诉已累计数千起,主要集中在“银行拒绝提前还款”、“违约金突然增加”、“未提前告知还款限制”等方面。众多消费者反映,他们当初选择贷款正是因为看重“长贷短还”的节省成本优势,然而现在却陷入了“想还却无法偿还”的尴尬境地。
提前还款流程复杂,且近期不少地区的银行纷纷显现出提升提前还款条件的迹象。时代财经通过采访得知,自6月5日起(以放款日为基准),上海某国有大型银行将调整提前还款违约金政策,对于2年内的提前还款,违约金比例将从原先的5%提高至10%,而对于2年至4年间的提前还款,违约金比例将从0%上升至5%,而4年以上的提前还款则不再收取违约金。此外,早在4月份,浙江省内多家国有大型银行已将5年期车贷的免违约金期限从原先的“贷满2年”延长至“贷满3年”。
该股份制银行的信贷经理向时代财经透露,车辆贷款的期限一般设定在3至5年之间,然而,众多客户倾向于在贷款满两年后便提前偿还,这一现象使得银行的收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来说,去年该行发放的汽车贷款平均持有时间仅为30个月,然而,无论是资金成本还是渠道维护费用,银行都是按照长期投资来计算的。为此,银行对免违约金期限进行了调整,这样一来,银行能够锁定更加稳定的利息收入,并有效减少因客户提前还款而导致的利润损失。
银行正面临资产荒的困境,而利率的下调又使得净息差缩小,这种情况下,提前还款行为将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研究员对时代财经表示,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经下降至1.43%,较2024年末下降了9个基点。
该研究员指出,在过去的“高息高返”模式中,一些经销商诱导消费者采取“五年贷款提前两年偿还”的策略,通过银行一次性发放的丰厚返佣进行套利,从而加剧了银行的风险。随着高息高返现象受到监管部门的整治,银行现在不得不通过拉长贷款的存续期限来确保收益。
面对银行贷款政策的收紧,汽车制造商正努力弥补金融领域的空缺。目前,诸如比亚迪和特斯拉等众多车企正在增强“零息贴息”的营销力度。普遍观点认为,到2025年下半年,汽车金融行业将变得更加透明,但同时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银行对车贷政策的收紧,或许为汽车金融、融资租赁等非银金融机构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这些机构能够利用审批流程简便、产品种类丰富等优势,争夺更多市场份额。这将推动汽车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发展,迫使行业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创新转变,长远来看,或许会形成更加细化的市场分工体系。崔东树对时代财经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