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了一场旨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此次会议上,相关部门介绍了关于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具体工作方案。据悉,武汉市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着力打造人形机器人在情绪陪伴、幸福食堂送餐、服务提醒等方面的应用场景。
武汉市近年来积极挖掘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潜力,借助科技力量助力“银发时代”的发展。他们先后实施了“互联网+居家养老”以及“人工智能养老”的试点项目,成功搭建了全国首个官方推出的便民养老供应链平台“安养链”。此外,武汉市还创建了30个智能养老社区和5家智能养老院,增设了近7000张符合老年人需求、智能化程度高的家庭养老床位。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武汉市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智慧养老网络,并打造了包括安全监护、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内的多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在智慧养老领域进行了诸多积极且有效的创新与探索。
武汉市民政局分管领导邓永付表示,武汉市内部分养老机构已引入导览机器人,为入住申请者及其亲属提供导览解说、服务信息查询和政策咨询服务。此外,在养老院的护理楼层,还为老年人配备了桌面型陪伴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具备聊天、播放音乐、对弈以及情绪舒缓等多种功能,为老年人带来生活上的陪伴,颇受他们喜爱。
在居家养老领域,本年四月,位于武汉的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社区汉阳区的某社区工作人员察觉到,其所负责区域内一位年届八旬的独居老人家的智能设备传出了警报。工作人员上门查看后,发现老人在家中心脏病发作后摔倒,随即紧急将其送往医院。得益于智能设备的及时预警,成功保障了这位独居老人在家的安全。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群在体力、感知以及认知等各方面,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功能。养老机器人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和家庭在照料老人方面的压力,还能帮助老年人相对自主地享受高品质的居家生活,从而使得养老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符合人的需求。
2024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指出需加速养老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广,尤其是要大力推进人形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今年二月,我国主导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规范——《互联家庭环境中应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规范》正式对外公布,此举标志着养老机器人行业正式跨入了一个规范、标准、智能化的新时代。在此之后,武汉市社会福利和事务管理局将致力于推动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紧密对接,致力于构建人形机器人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实例。
邓永付强调,首先,要着力加强对接工作,并给予研发试点以有力支持。为此,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对接会议,并协助机器人研发团队在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场所进行人形机器人的训练。通过这一举措,我们旨在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服务性能,推动整个行业从“机械替代”模式向“智慧共生”模式转变。
二是构建特定环境,促进实际应用的发展。在未来三年内,我们将集中精力在精神慰藉、服务支持、安全检查等多个领域,着力开发人形机器人提供情感陪伴、幸福食堂配送餐食、服务提醒等多样化的场景应用。
第三点,建立平台,拓宽供应途径。在线上,借助武汉银发生活安养链这一平台,连接科技企业,促进人形机器人产品接入链路;线下,于配备“康复辅助器具”展示厅的养老服务机构,促进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展示、试用、租赁及购买。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基础上,逐步让人形机器人进入养老机构、服务网点和家庭,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九派新闻记者 王晶 通讯员 陈雅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