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康鹭新招工广场(原鹭江球场)迎来了招工潮,有一位招工者拿着牛仔裙在招车位临时工,他十分引人注目 。
近日,海珠区康乐鹭江片区的综合整治提升出现了很大变化,过去的“招工一条街”改成了康鹭步行街,每天在固定时段禁止车辆通行,这样既规范了交通秩序,又方便了店铺商家营业,鹭江球场变成了新招工广场,其空间宽敞,能容纳数百人在此招工或找工作,智能大屏滚动播放招聘信息,还有大型棚顶可遮阳挡雨,带有椅子的档位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空间。
招工场地发生了变化,这是康鹭片区综合整治提升的一个体现,这里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
2023年7月5日,鹭江球场的人造草坪被铺上了水泥,场地上支起了钢结构大棚。
2023年8月31日早上8时,康鹭新招工广场正式投入运营,此时广场上已经人头攒动。
2023年9月6日,熙熙攘攘的康鹭新招工广场有序运转。
1983年7月15日,“广州郊区农民摄影展”在北京地坛公园开幕 。摄影作品的拍摄者都是广州新滘(如今属于海珠区)田间地头的农民 。镜头里展现出40年前广州农村生活快速变迁的景象 。还折射出了时代发展的印记 。摄影展上呈现了康乐、鹭江的影像 。那时新滘仍是一片水乡风光 。康乐、鹭江的农田以种植韭黄、子姜等闻名 。
如今,在海珠区国家档案馆内有杨对荣摄影艺术典藏馆,馆里专门设有《蜕变·康鹭》板块,通过该板块能够窥见40年来康乐鹭江片区发展的变化(详戳→)。
相传,康乐村得名于我国山水诗鼻祖、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爵位被封为“康乐县公”,世人称他为“谢康乐”。中山大学南校区位于康乐村北面,校园由此得名康乐园。上世纪90年代,康乐、鹭江从农田逐渐变成市中心区域,中大布匹市场商机旺盛,康鹭片区的制衣行业及其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广州有名的“城中村”。
2023年4月30日,夜晚降临后,康鹭片区处处灯火辉煌,不远处的广州塔以及珠江新城光彩夺目。到了深夜,制衣厂里的缝纫机一直没有停止工作,丝线快速地转动着。
康鹭片区的制衣厂大多采用“小单快返”以及“24小时出货”的模式,有相当一部分制衣工人属于日结临时工,制衣厂老板通常是在收到订单之后,才会去招聘制衣工人来进行生产出货。
因此,在康乐中约南新街,康乐小学门前及以东的地带,过去每天清晨6时起,街道两侧就挤满了招工老板和工人,从而形成了每天早晨开始摆摊的“招工一条街”。康乐小学的黄校长对此体会很深,他说,从早上6时到11时左右,学校门前都是水泄不通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他天天都担心孩子们回校路上的安全……
从以上对比图能够看出,原本因占道招工而拥挤得不行的康乐中约南街,在招工点转移之后变得宽敞又舒适,务工人员能够在这里搭乘免费穿梭巴前往新招工点 。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黄校长看到学校门前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家长们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况。“招工一条街”在8月上旬的时候,转移到了鹭江球场的康鹭新招工广场,康乐中约南新街最终恢复了畅通。有家长说,孩子上学第一天就跟自己讲,变化太大了。过去四年,每天送孩子都提心吊胆,路上人挨着人,一直挤到学校门口才会安心一些,现在能够轻松地把孩子送到门口,非常感谢这个措施。9月12日下午,康乐小学全体师生家长给康鹭片区综合改造提升指挥部送去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整治占道招工保师生平安”,还写着“优化人居环境促社区和谐” 。
8月31日,免费的招工穿梭巴于每天上午7时发车,一直持续到11时,它开设了两条线路,一条是从九洲轻纺广场后门到康鹭新招工广场,另一条是从鹭江商业街到康鹭新招工广场,其目的是方便康鹭片区的群众往返新招工广场。
????
免费提供穿梭巴往返接送服务,有热水供应,配备风扇,设有卫生间,与原来占道摆摊的“招工一条街”相比,8月启用的康鹭新招工广场环境宽敞,功能齐全,设有240个档位,每个档位都带有椅子和白板,广场自带大型棚顶,即使日晒雨淋也不影响招工。
8月31日,制衣厂厂主手里拿着样衣,在康鹭新招工广场的棚内,寻找合适的工人。
9月7日,在雨天,务工人员撑着伞来到康鹭新招工广场,这里是招工及找工作的地方,大棚设施完备,不管是日晒还是雨淋,都不会对招工造成影响 。
9月6日早上8时左右,36岁的湖南人刘清杰在康鹭新的招工广场进行招工盛况的直播,他期望借助互联网思维在村里开展一些新的事情。
场内设有服务中心,场内设有便民驿站,它们提供招聘、健康等各种专业服务 。图片摄于2023年9月12日。
每日早上不到8时,广场上就聚集了数百名招工和找工作的群众。
制衣厂老板老华表示,很多同行对广场称赞有加,这里较为规范,寻找客户相对集中,招聘长期工和临时工也相对集中,只需在板上写明需求即可。
有了穿梭巴接送,过来的人增多了 ,这边无需自己携带板凳、牌子 ,上厕所等都十分便利 ,人气旺盛起来后 ,我不用再像过去那般在路边摆摊了 ,制衣厂老板方先生说道 。
60后厂主华文龙在鹭江村开厂多年,他表示,自己在鹭江新招工广场招到了电剪工、裁床工等四五个长期工人,新招工广场有不少优点,这让附近的制衣厂主拍手叫好。
9月7日,有一名来自湖北的车位工人,他与自己的妻子在工位上合影留念,他每天工作15个小时,月收入大概2万元,他说未来或许会回老家陪孩子读书,不过目前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感到很满意。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邱伟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陈忧子
CopyrightC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芜湖人才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承担因使用信息、外部链接或服务中断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ysznh@foxmail.com 鄂ICP备2025097818号-15
地址: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