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作者:张斌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随着娱乐形式日益丰富、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高,电影的影响力正遭遇挑战。票房的起伏不定、热门话题的持续时间缩短、社会讨论的热度降低,这些现象并不表明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减弱,反而显示出他们的观影期待、消费观念和互动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在此情形下,电影制作公司、影院运营商以及宣传推广团队需齐心协力,打造一种全新的电影文化体系——促使电影超越银幕界限,与观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入交流,进而激发其在大众艺术领域中的社会影响力。
好电影不止于“造梦”,更成为观众直面现实的精神支撑
“内容为王”并非仅仅是口号。那些能够引起广大观众强烈共鸣的电影,必定源自于现实生活,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这构成了电影文化发展的基础,更是其长久不衰的根本所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主题,身处各异时代的人们对生活持有各自的独到认识。杰出的电影创作者不仅要掌握剪辑现实素材的基本功,更要具备锐利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叙事手法,揭示社会问题,引导公众深入思考,从而实现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和谐共鸣。
目前,“文化精力匮乏”这一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众多观众纷纷表示:“那些令人心碎的电影我无法忍受。”在影院,他们更倾向于挑选那些能够带来温暖和疗愈的影片,用以缓解压力,而不是去体验那种情绪上的剧烈波动,甚至那种让人精神疲惫的情感折磨。这一现象向电影从业者警示:在坚守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必须兼顾观众的心理诉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编织梦幻,更要努力成为人们在现实面前的心灵支柱。具体来说,即便一部影片描绘了某些现实状况,却未能激发观众进行积极向上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思考,只是简单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的质疑和失望,这样的电影文化并不值得推崇。近年来,一些上映的爱情电影使得不少观众对真挚的爱情产生了怀疑,甚至对婚姻感到畏惧。当然,这些影片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问题,是其亮点之一。然而,电影中主人公的价值选择并未给观众带来希望和力量,这表明故事在主题提炼上存在不足之处。
相较于其他作品,《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与高适的生涯经历起伏不定,他们在角色中不时流露出的宿命感和无奈情绪亦颇为明显。然而,当电影落幕之际,观众们不仅体验到了畅快淋漓的直率表达,而且对豁达、通透的人生观更加坚信不疑。在《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作品中,叛逆少年哪吒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志,在经历了种种误解和激烈的抗争之后,通过重塑肉身实现了自我救赎,使得无数观众在影院中感动落泪,同时也激发了他们面对命运挑战、坚守内心信念的勇气。那么,为何观众们能在电影院中共同吟唱那些流传千古的唐诗佳作,为哪吒的呐喊而激动不已呢?正是由于创作者的匠心独运,观众在深入角色内心后,不禁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难以自控。可以说,这种在银幕内外不断上演的、跨越时空的“对唱”场景,已成为近年来电影文化中一个鲜活的典范。
高适在边塞的风雪中,以沉稳执着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哪吒在天元鼎的熊熊烈焰中,通过顽皮顽劣的形象磨砺出真实的自我。身处人生不同阶段的我们,不难领悟到坚守理想的重要性,这正是优秀作品所蕴含的电影文化的感染力——不论题材如何,故事怎样,角色身上都应保留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情感契机。卓越的创作者需依托扎实的技术功底,深入剖析社会现象,凭借锐利的洞察力,挖掘人类最质朴的情感,依据对社会价值的准确评估,将电影打造成照亮现实世界的光芒,为观众提供源源不断的激励与温暖。
构建共同话题,实现从单一传播到情感互动
电影文化中诸多元素是从基层自发形成的。这种文化感知模式,若要达到成熟,理应实现“艺术之光照亮现实”的理想境界。电影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若欲跨越银幕,成为社会共识,便需确保观众这一文化主体拥有交流的平台。同时,为了营造即时氛围和情感共鸣,必须借助恰当的物理与媒体空间来提供保障。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应转变思路、提升决策质量,以构建促进电影文化繁荣发展的途径和领域。例如,打破传统影院的界限,借助博物馆、画廊等公共文化场所增强空间之间的联系,扩大交流途径和互动平台,进一步深化和培育电影文化的生态环境。
放映与交流活动是促进电影文化生态繁荣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家普遍知晓,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是年轻人,他们思维敏捷、表达欲望强烈,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热情尤为高涨,此类交流活动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近距离互动的绝佳平台。北京、上海这两大国际电影节备受瞩目,而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也逐渐崭露头角,二者均举办了众多放映和交流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受邀嘉宾阵容强大,涵盖电影创作者、高校教师、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以及自媒体博主,甚至还有纯粹的影迷,人数众多,难以一一列举。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专业领域,与观众展开直面交锋,使得电影院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观影场所,而变成了众多多媒体文化展示的舞台。随后,观众在网络平台上的分享与讨论,进一步推动了电影影响力的扩散,进而使得电影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案例实践已从“硬件投入”过渡至“关系构建”,同时,从“内容提供”演变至“意义共创”,它们在实体空间中塑造情感共同体,在虚拟领域构筑话语共同体,从而促成了电影文化从单一传播模式向多维度对话形态的转变。
注重培育观众的获得感,助推电影繁荣发展
过往,在信息资源极度稀缺的年代,纸质媒体在传达影迷心声、推动电影文化繁荣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大众电影》1979年第5期封底所刊载的《水晶鞋与玫瑰花》接吻场景的照片,引发的全民热议至今记忆犹新,而它在巅峰时期的960万册订阅量以及频繁收到的上万封读者来信,在今天看来宛如神话一般。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观众审美趋势的演变,诸如《看电影》、《电影世界》和《中国银幕》等杂志,曾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文化交流纽带。然而,伴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兴起,娱乐的焦点逐渐转向了移动设备。从微博、知乎、B站到小红书、抖音、快手,以电影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数量庞大、影响力显著,难以一一列举。明星在社交平台上拥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尽管受到饭圈文化负面影响以及各大平台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算法的影响,粉丝们在信息封闭的空间里相互不理解、时常发生争执,然而,我们仍能发现利用算法塑造电影文化新形态的潜力。卓越的算法设计本应成为促进社会共识的助力,而不是制造认知差距的隔离器。
因此,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和公众号,他们不仅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分享和作品的正常推广之余,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设优势,有选择性地推送与杰出经典电影相关的历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他们可以通过个人魅力将影像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增强与粉丝的实时互动和价值引领,从而为电影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内容支持。平台在推动用户追求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不仅需精心调整和改进算法运作机制,借助数据反馈、标签分类、话题讨论、内容对比以及地域和时间等因素引导用户关注,还应当构建跨平台合作,激发用户参与热情,构建话题网络。在提升用户忠诚度和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重视培养用户的满足感和成功体验,切实运用算法干预手段促进电影文化的兴盛和增值,为弘扬电影文化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贡献科技力量。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1日 15版)
CopyrightC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芜湖人才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承担因使用信息、外部链接或服务中断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ysznh@foxmail.com 鄂ICP备2025097818号-15
地址: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