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HR资讯

【八音拾萃·二胡】:从不习惯到惊叹,传统乐器的新潮演绎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6-12 作者:佚名 浏览量: 7

【八音拾萃·二胡】

作者:王丹婷(哈尔滨音乐学院副教授,二胡演奏家)

近年来,我频繁地接到学生发送的“二胡翻奏”小视频。坦白讲,我作为一名拥有近三十年教龄的二胡教师,最初接触到演奏流行音乐的二胡视频时,感到有些不适应。但随着这类视频在朋友圈中越来越常见,尤其是看到诸如“传统乐器也能这么时尚”之类的赞誉留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二胡的理解可能还非常有限。

以往,当人们谈论民乐时,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吹奏弹唱,亦或是传统音乐会上那些严肃甚至略显拘谨的演出。确实,在许多人看来,民族乐器似乎总是带有一种“乡土”“通俗”的印象。这种成见一方面源于许多传统民乐作品在曲式结构上较为单一,旋律平缓,缺乏节奏感;另一方面,也由于历史上许多民族乐器的应用场合相对有限。

二胡,作为我国传统民乐的杰出代表,其源头可追溯至唐代,当时是少数民族部落中流行的马上乐器,名为奚琴。到了宋元时期,它逐渐传播至中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二胡与街头乞讨卖艺这一现象产生了关联。近代,民间艺人阿炳凭借《二泉映月》这首作品,使二胡声名远扬于世界。然而,这首作品所蕴含的凄苦意境,也使得二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悲情乐器”的深刻印象。初涉二胡学习之际,便听闻如此言论:“学二胡,若是日后学业无成,便只能街头乞讨。”时至今日,仍有学生私下诉苦:“屡次为同学演奏二胡,他们却言‘快递给我一方手帕,我要哭泣’,仿佛我所演奏的曲目皆充满了苦难与仇恨。”这种成见,为众多二胡从业者带来了困扰,同时也干扰了年轻一代对二胡这一传统乐器的正确认知。

然而,近段时间里,二胡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迅速流行起来。在网络直播间的画面中,弓弦快速滑动,播放着《铁血丹心》这首歌曲激昂的旋律,伴随着电子鼓点的节奏,两位年轻乐手随着音乐的节拍大幅度地摆动身体。屏幕右上角显示的“3万在线观众”数字不断闪烁——这便是全网走红的一个二胡组合日常的演出场景。二胡,一度被视作“悲情老者”,如今却在短视频领域以“摇滚手”和“电子先锋”的形象崭露头角,强势突破传统界限。这种变化,一方面得益于传播媒介的推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复兴。与此同时,还有一位UP主通过改编动漫音乐、流行歌曲、摇滚乐乃至音乐剧,以“国乐器演奏全球曲目”的独特混搭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以一把二胡演奏一生”。一方面,这表明二胡的音质与人声极为相似,能够与人的生命产生强烈的共鸣;另一方面,这也直观地说明了二胡艺术的修炼之路漫长,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钻研。这场由年轻一代引领的创新风潮,为那些坚守二胡艺术的传承者和从业者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

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__乐器传统

近年来,这股追求新颖的潮流席卷了从网络平台到综艺节目,乃至民间二胡表演的各个领域。我本人也投身其中,尝试对一系列二胡作品进行改编演奏,例如将西北花儿音乐与当代曲风巧妙结合的《春到六盘》,成功地将传统民乐的韵味与现代视听元素相融合。这些作品在央视《风华国乐》栏目中播出后,赢得了众多年轻观众的高度赞誉。

在感到高兴的同时,我发现二胡流行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制造噱头、追求点击量、以及低俗化倾向。例如,某些博主竟然将二胡的琴弓拆卸,将二胡挂在脖子上模仿拉小提琴的动作,并给这种做法起了个名字叫“小提胡”,甚至不惜预先录制好音效,通过摆弄手型来作假。必须指出的是,民族音乐的真正“潮流”并非仅仅是表面的炫酷,而是在深深扎根于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前沿科技手段去探索创新的可能性。破译千年古谱中的音律奥秘,从传统技艺中萃取文化精髓,若能将民族乐器的造型美学、演奏理念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融入内心,创作出的作品便能既蕴含东方美学的丰富内涵,又表达出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从而避免创新变成没有根基的空谈。

身为二胡教育的指导者,我深切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当前,我们既鼓励学生们勇敢地尝试跨领域的学习,同时又不断告诫他们:“潮流可以追随,但绝不能流于俗套。尽管二胡在形态上有所改变,但其精神内核的‘脊梁’绝不能妥协。”

民间流传着“以二胡演奏贯穿一生”的说法,同时也有“拉断腰的二胡”和“三年胡琴声如杀鸡”等类似的表达。若习琴者拉琴三年,其音色仍如杀鸡般刺耳,可见学习这门技艺的艰辛。在我看来,“拉断腰的二胡”这一说法,亦体现了坚韧不屈的精神。二胡历经悠久岁月,至今仍屹立不倒,这背后凝聚了无数艺术家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如今,新一代正以他们钟爱的形式重塑二胡的形象,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便是在他们探索与创新的旅途中,引导他们寻得潮流与古典的最佳契合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且以创新的方式演绎民乐,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前景将愈发广阔。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1日 13版)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24小时服务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C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芜湖人才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承担因使用信息、外部链接或服务中断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ysznh@foxmail.com 鄂ICP备2025097818号-15

地址: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