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锐评】
作者:阚平(中广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
以微短剧为标志的网络娱乐内容,正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公众的日常生活,对人们获取信息、情感倾向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揭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受众群体已扩大至6.62亿,微短剧独立应用的日人均使用时间从原先的90分钟增加至101分钟,这一时长已与即时通讯相持平。《“繁星指数”2024微短剧行业年度洞察报告》揭示,2024年全年共有2653部重点网络微短剧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完成了备案手续,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5.8%。在数量上的增减之间,微短剧行业的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微妙的变化。题材不断深入、受众逐渐细化、跨界合作日益紧密、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微短剧正逐步从“流量盛宴”转变为“价值导向”,构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已成为业界必须深思的关键议题。
微短剧的转型关键在于内容的创新,以突破创作的困境。近期,微短剧创作领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显著、广受批评的便是题材的雷同、剧情的套路化以及角色的模式化。一些创作者过度依赖情感驱动和追求短暂快感,将原本应富含艺术价值的作品自觉降低为迎合即时情绪需求的产品,将微短剧简化为类似快餐式的速食消费和一次性交易,导致在微短剧平台上充斥着宫廷斗争、甜蜜宠爱、逆袭等脱离现实的情节。然而,“繁星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最受观众喜爱的微短剧类型主要聚焦于现实题材、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悬疑科幻等多样化领域。这揭示了那些故意挑起性别、代际、职场冲突以追求“快感”的内容,可能只是创作者的个人幻想。对观众最基本的尊重,在于相信他们的审美眼光,主动回应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诗意生活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创作者需紧握内容创新的核心,立足于现实,深入生活,聚焦于社会的真实脉络,主动运用“微短剧+”等跨领域融合的新模式,使那些飘渺、孤立的剧情通过文旅、普法、品牌等领域找到生根之处,拓宽创作视野,加速培育新的内容、新的模式、新的服务,进而促进微短剧产业链的更加完善。
微短剧的转型发展需始终关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以重构内容生态为核心。这种类型的剧集是在电影、电视剧等传统影视产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网络视听领域迅速崛起。应当指出,微短剧自诞生之初便鲜明地体现了“用户导向”的理念,但随着近年来迅猛的发展,其在内容供应方面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是否存在、是否短缺、是否充足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网络用户群体的日益细分趋势,精确把握用户需求的细致程度,并精准地提供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优质内容。目前观察,微短剧在满足内容供应与用户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繁星指数”揭示,2024年微短剧观众群体以女性为主,年龄层逐渐年轻化,且广泛覆盖各个社会阶层。其中,“女儿”、“妈妈”等家庭女性角色的标签在创作领域备受青睐,这一现象既体现了当代女性对家庭关系的重视,也反映了她们在社会消费力上的提升。与此同时,老年观众群体更倾向于观看家庭伦理和怀旧题材的内容,然而,目前市场上这类题材的作品相对匮乏,聚焦于“家文化”和温暖情感表达的作品数量不多。《家里家外》这部作品在全网迅速走红,它精准地洞察了市场的需求,凭借其深入的情感描绘、生动的人物塑造以及精彩的对话设计,赢得了女性观众和老年群体的喜爱,并成功地为微短剧的转型树立了典范。
微短剧的转型亟需构建一套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规范体系。目前,该行业正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2024年的市场规模成功突破500亿元,首度超过了电影票房。然而,在资本纷纷涌入所带来的繁荣表象之下,过度内卷和恶性竞争的负面现象逐渐浮出水面。盲目追求流量、过度迎合资本需求、诱导过度消费等问题,正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此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入运用,正在重塑微短剧的创作范畴。与传统的影视形式相比,微短剧在AI技术的应用上拥有天然的优势——从智能剧本编写到特效制作,再到数字角色的表演,AI技术正在推动微短剧创作效率和表现形式的革新。目前市场上AI制作的微短剧质量提升之快,令人咋舌,预示着一个“全民创作”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在产业与技术的迅猛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一方面要热情地迎接产业和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创作变革,另一方面也要对“流量至上”和“技术至上”的误区保持警惕。在此情形下,需从根本处培育积极创作环境,借助市场规则推动产业进步,并在引导方向、内容审查、制作准则、播出要求等多个层面建立完善的全流程管理机制,以促进整个行业向规范化迈进,这一目标已成为主管部门、各类平台以及创作单位的共同追求。这项工作对政策层面的高瞻远瞩设计至关重要——2024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出台,随后关于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以“霸总”为主题的微短剧以及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等方面的管理建议陆续公布,这一切都离不开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的专业支持——“繁星指数”、“大屏微短剧CVB数据报告”等通过深入调研评估,在创作指导和市场规范等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为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益求精,追求广博。微短剧的变革之旅,不仅是行业自身革新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它从“流量盛宴”转向“价值导向”,要求创作者用心雕琢内容,平台以责任维护生态,政策以智慧指引方向。以“生态共建”与“价值提升”作为根本理念,各方共同努力,微短剧才能切实地成为描绘民众生活、展现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发展的文艺先锋,于网络视听的浩瀚宇宙中散发出持久的璀璨光辉。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1日 15版)
CopyrightC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芜湖人才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承担因使用信息、外部链接或服务中断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ysznh@foxmail.com 鄂ICP备2025097818号-15
地址: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