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HR资讯

歌剧翻译:艺术摆渡人,让西洋与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舞台?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6-13 作者:佚名 浏览量: 10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郑洵(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教授、一级翻译)

在歌剧表演中,语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艺术表达的关键媒介。歌剧翻译,犹如艺术的引路人,不仅有助于西方歌剧在中国观众中受到青睐并被深入领悟,还助力我国歌剧走出国界,迈向全球舞台。

歌剧被誉为艺术之巅的璀璨瑰宝,自数百年前起源于欧洲的意大利,逐渐传播至全球各地,汲取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孕育出一种融合歌唱、文学与舞蹈的全面表演艺术形式,为人类艺术史留下了绚烂夺目的篇章。

歌剧舞台上,语言扮演着艺术表现的关键角色,只有理解了故事内容,观众才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不过,歌剧通常使用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这些语言在国内的普及率并不高,因此许多国内观众对歌剧产生了距离感,甚至一些非专业爱好者在观看时,也往往需要借助字幕,感觉像是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融入其中。

要使世界著名的歌剧跨越语言界限,更贴近我国民众,20世纪50年代,我国艺术家们尝试了“洋戏中唱”的创新途径。在新中国成立后,首部上演的西洋歌剧便是《茶花女》,当时演员们以汉语进行演绎。这部作品的演出,在创排后的十年间,累计超过了100场。1979年,中国歌剧院复排的演出,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馆这样一个能容纳2000多人的场所,创下了连续演出39场且场场座无虚席的辉煌纪录。这样的演出成就,歌剧翻译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将外国歌剧改编成本土语言进行演唱,并非中国所独有。在英国,歌剧的演唱语言也经历了从17世纪初的意大利语为主到19世纪完全使用英语的转变。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着手重建了皇家歌剧院,并遵循国际通行做法,采用原始语言来演绎所有歌剧作品;与此同时,他们还创立了沙德勒之井歌剧院(即英国国家歌剧院的前身),该剧院则以英语为演出语言,呈现世界各地的歌剧。时至今日,这两家剧院相互映衬,彼此衬托,共同绽放光彩。

自然,欧洲各语言在历史长河中存在共同的起源,因此歌剧翻译在处理音律和词句的难题上相对容易。然而,汉语与西欧的主要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这无疑为翻译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再者,歌剧作品内含丰富的音乐隐喻,与原语言及其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和文化传统。作曲家在创作时,往往依据词作者的意图和自然重音来谱曲。意大利语的元音音素相当丰富,这在歌词的演唱中显得尤为重要。作曲家往往会在某些元音上加强节拍,以增强情感表达。相较之下,中文是一种四声调的语言,只需稍作声调的调整,所传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显著差异。歌剧翻译需确保音乐的节奏与中文的声调完美对应,同时,译文的逻辑强调点需与音乐旋律的重音相协调,否则很容易产生读音错误,使得演唱起来晦涩难懂,进而影响整体的流畅性。

出色的歌剧翻译需确保原作的精神内涵在跨文化迁移中得以保留,同时还要保持其音乐上的感染力。

歌剧翻译摆渡艺术人是谁__摆渡人的艺术特色

中文诗歌创作常常采用押韵和对仗等修辞技巧,在翻译西方歌剧作品时,可以借鉴这些手法,以增强译文的阅读流畅性和歌唱性。以《托斯卡》中的著名唱段“Vissi d’arte, vissi d’amore(为艺术,为爱情)”为例,。译者对意大利语中的“vissi”一词进行了巧妙处理:若将其直接翻译为“为艺术而活、为爱情而活”,则显得文学韵味不足;若仅译为“为艺术、为爱情”,虽然作为作品标题尚可,却缺乏歌唱性;而将其译为“艺术、爱情,是我的生命”,则既满足了旋律对咬字的要求,又充分利用了中文的修辞技巧,既兼顾了文学的音韵美,又照顾到了音乐的文学特质。

在将西方经典歌剧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译者需确保不偏离原文的语境,同时适度调整翻译,使之与音符、韵律、乐句的结构以及文化特色相契合。以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的著名咏叹调“Questa o quella(这位小姐,那位太太)”为例,该曲的节奏轻快,旋律充满活力且富有跳跃感,完美地展现了圆舞曲的欢快与幽默风格。在原唱的各个段落中,每一小节的高潮时刻都巧妙地融入了元音o和a的发音,随着旋律的波动和流转,完美地展现了公爵那风流倜傥、不拘一格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中文译者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和风貌,将开头的几句翻译为“此女或彼美妇,于我眼中,皆显可爱;对她们,我未曾有所偏私;我亦不曾,以诚挚之心相待”,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旨,又与整首歌曲的旋律相契合。

翻译者需了解目标受众的期望,并将翻译内容放置于相应文化背景中,以评估其翻译的完整性、精确度和适用性。以德语歌剧《欢乐寡妇》中的知名二重唱《寂静聆听》为例,若直接翻译为中文,如“双唇缄默、小提琴轻吟:我爱你!每一个舞步都在表达:我爱你!”这样的翻译不仅无法与旋律相契合,也无法触动中国观众的共鸣。译者有意舍弃了小提琴这一在中文表达中难以融入的元素,将其译作“美好时光,令人陶醉心潮澎湃,柔情满怀,海誓山盟铭记于心。”如此处理,在中文语境中实现了恰到好处的调整,既考虑了中文的修辞特色,满足了中文读者含蓄的审美期待,又使得译文与歌剧的情境完美融合,为演员的演绎提供了助力,有力推动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观察发现,知名指挥艺术家郑小瑛近期与福建大剧院、厦门嘉庚剧院、泉州大剧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等知名演出场所合作,推出了《茶花女》、《快乐寡妇》、《弄臣》、《费加罗的婚姻》、《托斯卡》和《塞维利亚理发师》等世界著名歌剧的中文翻译版本。此外,她们还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现场直播,并且在演出前二十分钟提供了歌剧的讲解与导赏服务。这些努力使得歌剧更加贴近民众,让众多普通民众得以领略歌剧的韵味;同时,也让民众有机会走进歌剧的世界,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歌剧艺术的认知,这对歌剧在国内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接连推出了《紫藤花》、《西施》、《松毛岭之恋》、《鸾峰桥》、《与妻书》、《红杜鹃》等众多出色的本土歌剧作品。这些作品得以跨越语言鸿沟,登上国际舞台,其中歌剧翻译功不可没。目前,不少创作团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2022年,国家大剧院汇聚了一支实力主创团队,对原歌剧《山村女教师》的剧本和音乐进行了精心的修订与提升。经过精心打造,这部作品被重新命名为《夏日彩虹》。该作品在65家海外电台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郝维亚这位作曲家巧妙地将西方现代歌剧的写作手法与中国独特的音乐审美相结合,其主创团队运用了高保真录音和多声道录制技术,并加入了英文字幕解说,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海外观众的语言障碍,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歌剧的深层内涵。

歌剧,这一跨越国界的艺术瑰宝,其翻译者犹如桥梁搭建者,他们不仅让西方的歌剧在中国舞台上焕发光彩,为观众带来欣赏与理解的愉悦,还助力我国歌剧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舞台。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1日 16版)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24小时服务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C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芜湖人才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承担因使用信息、外部链接或服务中断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ysznh@foxmail.com 鄂ICP备2025097818号-15

地址: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