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发布了针对特定稀土相关产品的出口管控新政策,这一举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各式各样的解读。部分国家的媒体认为,这是我国在贸易争端中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或是“战略手段”。然而,若从全球治理的规范、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际责任的大局出发,仔细审视这一政策的升级,一个更加公正、理性的判断是:这一行动是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矿产供应国,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治理标准、承担大国责任的必然选择。这并非一时的所谓“战术反制”之举,实则源于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且与全球对战略资源规范化管理的潮流相契合,旨在达成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全球的共同进步。
中国发布的新稀土出口管理政策是对国际惯例的积极顺应,其法律基础主要基于稀土资源的“军民两用”特性。稀土不仅是生产新能源汽车、各类消费电子设备和风力发电机的核心成分,而且在制造先进战斗机、核设施等高端军事装备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国都有责任阻止这些战略资源被用于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这是国际防扩散的重要义务。实际上,对那些具有明显军民双重用途的战略资源实施出口限制,已成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同时也是主权国家保障自身安全及履行国际责任的一项合理权利。中国依照法律对稀土相关产品实行出口限制,这并非是针对某个特定国家的贸易障碍,而是为了切实执行国际上的防扩散责任,同时,这一举措基于非歧视原则,旨在坚持维护全球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展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立场。
若仅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稀土行业的新规定,可能会忽视我国产业进行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回顾历史,我国稀土产业曾面临粗放型增长带来的困境,珍贵的战略资源以极低的价格流失,非法开采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存。这种发展模式的不持续性,不仅过度消耗了国家的资源潜力,而且难以保证全球产业链的持续稳定。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稀土管理步入法治化的新里程。相关部门构建了稀土产品追踪信息平台,构筑了一张涵盖整个产业链的“透明之网”,直指走私和逃税等不法行为,展现了我国家提升行业规范标准、培育健康产业的坚定意志。中国正以改革之力促使稀土行业告别“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过时做法,朝着高质量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此举不仅有助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还为全球产业链构建了一个更加稳固和透明的稀土资源供应基础。唯有规范才能走得更远,一个治理高效、环保友好的中国稀土产业,终将使全球用户从中获益。
中国不仅在强化稀土出口的规范性,而且深刻意识到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与出口国所肩负的使命,持续努力在保障国家利益、推动产业进步和保持全球供应链稳定之间实现全面平衡。我国追求的是对出口的规范化管理,而非完全禁止,旨在推动贸易的便利化和合规性,而非中断正常的商业交流。我国商务部已多次公开阐明立场: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申请,我国将依照法律程序予以批准。在回应欧盟及其他相关方的关注与建议时,我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与欧洲方面进行交流时,明确表态,愿意为符合条件的申请设立“绿色通道”,以加速审批流程。同时,他已下令相关部门就此问题保持持续的沟通与协调。这种积极的响应以及务实的调整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致力于减轻贸易正常化过程中管制措施所带来的影响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在关键科技领域面临不合理封锁,此时我国加强战略资源管理,难免引起人们的一些猜测。若有人将此误解为仅是短期博弈中的“筹码”,实则是对我国政策战略层面的贬低。我国对稀土资源的管理,是建立在国际普遍准则、国内产业持续发展需求以及承担大国责任的谨慎考虑之上,其背后融合了国际法理、国内治理和全球责任的多重因素。中国所追求的是一种遵循规则、充满开放与包容性的国际合作关系,而非陷入零和游戏的恶性竞争。面对“脱钩断链”的担忧或是“战略武器”的幻想,我们更应将注意力转向深入理解和适应中国的治理新规。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协作,我们应共同保障这一重要资源能够在和平与可持续的框架内,持续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绿色发展作出贡献。